[熱門話題]基因改造玉米所製成澱粉之安全性

 

引言

        最近米粉成分的議題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其主要之安全疑慮來自於玉米澱粉,其中有許多可能是來自國外進口基因改造玉米澱粉,何謂基因改造的玉米澱粉呢? 以及基因改造植物性食品是否對人體會產生不良影響? 政府對此類食品的管理法規為何? 因此台大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與台灣食品保護協會特邀基因改造食品專家台大生化科技學系特聘教授 潘子明老師為此撰寫下列文章與大家分享。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特聘教授 潘子明

        所謂「基因改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改造現象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細胞融合、原生質融合、雜交、誘變、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舉例來說,目前最常見的基因改造食品為黃豆及玉米,為了讓其生長得更好,業者將蘇力菌中某一段基因轉殖到植物中,讓其產生特定蛋白質,以抗病蟲害。因昆蟲與哺乳動物腸道之酸鹼值不同,對昆蟲會產生毒性之蛋白,在哺乳動物則不會有毒性。

        基因改造食品之安全評估採用極嚴格之標準,將經由新的基因改造技術所獲得的產品,與其改造前的原有產品做各方面的分析比較,包括遺傳表現及成分組成,尤其著重毒素、過敏原、營養素等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等因素之比對。並且將基因改造食品以模擬胃液、模擬腸液進行分解作用。如其中因基因改造而新生成之蛋白質在短時間內(如三分鐘內)即被分解,表示該蛋白質之結構已被破壞,不可能對哺乳類產生毒性或過敏反應。

        科學家將食品中已知過敏原之胺基酸序列均已分析完畢,並建立完整之資料庫。再將基因改造食品中因基因改造而新生成之蛋白質定序,以電腦將其序列與已知過敏原之序列進行比對,只要有小片段相似,即須進行過敏試驗,避免因基因改造所生成之新蛋白質對人類引起過敏反應。

        當年某生技公司提出耐除草劑基因改造黃豆進口許可時,雖然該產品已通過多國許可輸入,過敏反應之資料也很多,但仍花了約一年才給予台灣之輸入許可。原因是美國主要過敏為花粉過敏,該部分申請資料中極為完備,但台灣主要過敏原塵螨過敏之資料卻很少,審查委員仍不肯放行,在補做完不會引起塵螨過敏資料後才給予許可。絕對不會因其他國家已給予許可就跟著許可,一定要有對國人特有過敏原之完整安全資料後才會准予進口。

        由玉米製成玉米澱粉之製造過程極為強烈,雖然使用之玉米為基因改造玉米,但在加工過程中已將基因改造所新加入之新基因與此新基因所表現(生成)之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或小的分子,所以基因改造玉米所製成之澱粉,根本檢驗不出轉殖之新基因或此新基因所表現之蛋白質。在衛生署基因改造食品標示辦法中有:「使用基因改造之黃豆或玉米所製造之醬油、黃豆油(沙拉油)、玉米油、玉米糖漿、玉米澱粉等,得免標示」即是雖然原料為基因改造玉米或黃豆,但因製造過程為深度加工,所以加工產品檢驗不出轉殖之新基因或此新基因所表現之蛋白質。更何況就是未加工之原料—玉米與黃豆均在審查委員層層把關下,應是安全無虞的。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3.0 Unported License.

Tags: , , , , , ,